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工商联:
现将《2025年咸阳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咸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咸阳市总工会
咸阳市工商业联合会 咸阳市民营企业家协会
咸阳市企业及企业家联合
2025年6月12日
(此件公开)
2025年,咸阳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及中、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安排,结合“人社工作进园区”,坚持共建共享,统筹处理好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一、不断夯实工作基础
(一)持续推进和谐企业(园区)培育工作。对标省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园区)评价标准,开展企业(园区)和谐劳动关系评估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评估结论分类开展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培育,鼓励用工管理规范、企业同职工关系和谐稳定的企业(园区)积极参与创建陕西省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园区),带动企业切实保障职工权益,引导职工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不断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建设。建立全市劳动关系协调员动态数据库,实现全市从事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和劳动规章制度制订、劳动合同管理,参与集体协商、劳资沟通、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等工作的从业人员动态管理。组织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员技能培训,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为企业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助力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切实提升构建和谐服务能力。落实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求,按照《陕西省工会专职集体协商指导员管理办法(修订)》加强指导员选育工作;推动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工会与律师事务所联系合作工作机制,打造一支规模化、专业化工会法律服务团队。组织开展劳动关系领域业务培训,强化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员及兼职仲裁员的培训,加大工会法律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发挥企业代表组织法律委员会和劳动关系委员会作用,指导督促规模以上企业和商(协)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积极参与各地一站式调解中心建设。
二、持续加强保障力度
(一)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按照中、省部署,组织实施维护新就业形态群体劳动者权益专项行动,健全基础用工信息台账,完善服务保障措施,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用工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工会维权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和三年行动,聚焦建会入会、劳动基准、算法公平、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工会帮扶等,建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工作体系,并持续抓好平台企业建会入会。
(二)加强劳务派遣机构监督管理。贯彻执行劳务派遣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引导劳务派遣单位提升专业化、规范化服务水平,维护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理清劳务派遣机构审批监管责任,加强劳务派遣机构监察执法,保障劳务派遣人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合法权益。严格落实劳务派遣机构年审、公示制度。
(三)深化劳动者就业帮扶举措。持续深化工会“春送岗位”“工会主席直播带岗”“劳模送岗”等就业服务品牌。推进职工帮扶服务阵地规范化建设,推进工会帮扶服务数字化体系建设。
(四)推进劳动关系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关系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劳动关系基层服务能力。加强“一函两书”协同协作机制建设,推动县级以上总工会普遍与同级法院、检察院和人社部门建立协同协作机制。推进企业劳动用工合规体系建设,及时提供劳动法律政策咨询、用工指导、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推动解决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涉及劳动权益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健全完善协商机制
(一)完善收入初次分配。加强企业工资宏观指导调控,发布2025年企业工资指导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企业工资价位信息。
(二)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重点推进新业态领域协商和技术工人薪酬激励协商,推动企业通过协商建立健全工资决定和合理增长机制。按照国家部署,制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分类参考指引,持续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推动实施技能人才起点薪酬制度。开展“百年工运 和谐护航——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直通车’”系列活动,加强政策宣传和工作覆盖。
(三)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持续深化“公开解难题 民主促发展”主题活动,开展优秀职工代表提案征集及发布活动,引导广大职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举办全省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培训班。
四、防范化解风险争议
(一)完善劳动关系防控体系。建立完善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利用总工会劳动关系发展态势监测平台,常态化开展日常监测;每季度开展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和化解劳动关系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切实保障职工休息休假和取得劳动报酬等权利,牢牢守住不发生劳动关系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二)加强劳动关系风险处置。用好全总劳动关系监测预警和分析平台,办好日常职工信访法援事案,发挥好12351职工维权热线作用,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
(三)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广大企业经营者,特别是非公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企业经营者自觉关心爱护职工;开展企业诚信建设及信用评价工作,建立健全政策标准体系,推动企业诚信自律;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教育培训,提高依法用工意识。